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学校是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一、组织管理
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我校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集体决策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录取中的重大问题。
招生处在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制定相关规定和办法,确定基本原则及招生录取方案等,并组织全校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
各学院(研究院、中心)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港澳台研究生招生的具体考核实施办法等,对相关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规则及程序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
各港澳台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资格审核小组,对考生报考资格进行审核;按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成立复试考核小组,开展复试考核具体工作。考核小组人数不少于5人,其中考核专家不少于4人,原则上由本学科具有副教授职称(含)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每个考核小组设秘书或考试助理1名,负责复试组织及考核情况记录等工作。
二、报考资格
(一)考生所持身份证件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港澳地区考生,持香港或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
2.台湾地区考生,持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二)学位条件:
1.对于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的考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学士学位相当的学位。若学位授予单位在国(境)外,则还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对于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的考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硕士学位相当的学位。若学位授予单位在国(境)外,则还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三)品德良好、身体健康。
(四)有两名(或以上)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书面推荐。
三、报考点
根据教育部安排,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等5个报考点负责招生信息发布和考生报名咨询、联络等工作。报考点信息如下:
1.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联系人:秦彦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邮政编码:100081,电话:010-68945819,图文传真:010-68945112
2.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院),联系人:黄建业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邮政编码:200092,电话:021-65982683,图文传真:021-65988292
3.广州: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联系人:陈瑶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69号,邮政编码:510631,电话:020-38627813,图文传真:020-38627826
4.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联系人:钟惠娟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号联合出版大厦14楼1404室,电话:00852-28936355,图文传真:00852-28345519
5.澳门:澳门高等教育局,联系人:邝子欣
地址:澳门罗理基博士大马路614A-640号龙成大厦5-7楼,电话:00853-28345403,图文传真:00853-28701076
四、报名
面向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面向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网上确认以及缴费。
网上报名的技术服务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联系电话:010-82199588。网上确认以及缴费工作由我校组织进行。
(一)网上报名要求:
1.报名时间:2021年1月1日至15日。
2.考生应在规定报名时间登录“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http://www.gatzs.com.cn/ )浏览报考须知,按要求报名并上传电子照片。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可修改信息,也不可补报名。
3.考生报名时只可填报我校一个专业及方向。
4.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网上确认要求
无论选择哪个报考点,凡报考我校的考生,均须参加我校组织的网上确认。网上确认时间为2021年1月23日,具体要求参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cuc.edu.cn/ )届时相关通知。
五、考核方式及考核流程
我校2021年港澳台研究生招生采用网络远程方式进行。初试为网络远程笔试,复试为网络远程面试。考核工作流程分为考生提交报考材料、初试、复试、录取等环节。
(一)考生提交报考材料
考生须在2021年4月1日上午10:00-4月3日上午10:00之前通过指定系统(http://yz.cuc.edu.cn/gat/cltj.aspx )提交能证明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报考材料。报考材料清单如下:
1.硕士(博士)阶段科研设想或创作实践计划;
2.本科(硕士)阶段课程成绩单扫描件;
3.已获得的科研成果或创作成果证明材料电子版;
4.各类获奖证书扫描件;
5.其他能证明自身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创作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的电子版材料;
6.诚信考试承诺书。
材料汇总模版见《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港澳台研究生报考材料汇总表》。
(二)初试
1.初试科目:考试科目为一门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每科目满分100分,共计300分。初试总成绩低于180分的,视为不合格,不予录取。
2.初试时间:拟定2021年4月7日14:00-17:00,每科目考试时长为60分钟,共计180分钟。
3.初试采用网络远程笔试方式进行,考前演练拟于2021年4月6日进行,具体见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du.cn/ )届时相关通知。
(三)复试
复试时间初步定为2021年4月8日,以各学院(研究院、中心)考试助理通知为准。复试采用网络远程面试方式进行。考生在独立空间参加考试,采用双机位模式,一个机位近距离拍摄考生正面,用于完成师生在线交流;另一个机位从考生侧后方拍摄,用于监控考场环境。
复试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英语听说能力等。
1.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网络远程面试,时长不少于15分钟,百分制)
专业知识考核:以随机抽题方式,重点考核对报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综合性、开放性问题为主。
综合素质考核:结合考生提交的材料,根据考生的教育背景、科研或实践经历等,通过交流问答方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创新潜质、人文素养、心理素质等进行考查。
2.英语听说能力(网络远程面试,时长不少于5分钟,百分制)
以随机抽题或交流问答等形式,对考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进行考核。
复试成绩计算公式:复试成绩=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0.8+英语听说能力×0.2。
复试成绩低于60分的,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六、录取
我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对考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按需招生,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确保招生质量。
(一)总成绩计算
总成绩 = (初试成绩/3)×50% + 复试成绩 × 50%
(二)录取原则
各学院(研究院、中心)根据考生总成绩高低以及综合表现,分别给出“建议拟录取”或者“建议不予录取”的意见。
初试成绩低于180分者,或复试成绩低于60分者,或复试小组的考核意见为“建议不予录取”者不予录取。
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核的总体情况,对各学院(研究院、中心)报送的拟录取名单进行审议,择优确定“同意录取”或“不同意录取”。
七、信息公开公示
我校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录取办法、拟录取名单等均在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du.cn/ )公示。国家公示平台网址为:内地(祖国大陆)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网址为:http://www.gatzs.com.cn 。
八、监督渠道
我校港澳台研究生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拟录取名单等内容,将在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du.cn )进行公示。考生若有异议,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申诉。
1.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详见“十、联系方式”。
2.中国传媒大学纪检监察部门研究生招生专用监督电话:010-65779383。
3.北京教育考试院研究生招生专用监督电话:010-82837456。
九、其他
1.体检在入学时统一进行,体检合格者,方可进行中国传媒大学学籍注册。
2.一旦发现有不符合报考条件、考试违纪、作弊等,或者发现通过弄虚作假取得录取资格的,一律不予录取。已经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
3.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拥有对本简章内容的最终解释权。
十、联系方式
我校招生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如下。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五层502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100024
咨询电话:010-65779227
传 真:010-65768805
邮 箱:cucyzb@cuc.edu.cn
附件: